俄罗斯有文化输出么,为什么国内几乎看不到俄罗斯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动漫?
——————–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看不懂我在写什么?我这个答案和其他答案除了字数之外的唯一区别就是涉及了文化输出的定义。现已加粗。这真的不是”中国人知道的俄罗斯人“大点名———————————————-
谢邀,来了。这个题让我压力很大——作为多年推坑却被回答”不好看“的实践者,我有很多槽。作为一个学俄语和传媒的人,这个问题又太符合我的专业,真要掰开了讲可以是一个毕业论文的量,所以压力很大,怕回答坏了。
开门见山上结论:文化输出有,但是很不足。
不足到什么程度呢,不但是题主发现的看不到他们的影视剧。看知乎上其他关于俄罗斯的问题就知道了——对于其他不冷门国家,大家基本有一个共同的、相对平和的印象。一谈到俄罗斯,则会看到明显的俄粉和俄黑阵营,而粉和黑掌握的事实更多是来自沙俄和苏联时代,对当代俄罗斯的印象十分模糊、扭曲、碎片化。
(怎么能不上干货呢
俄罗斯到底哪里糟糕? – 俄罗斯文化
)
首先确定一点:文化输出(Culture export)是啥。
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文献综述了,拿王岳川来顶缸吧:“文化输出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的国家文化工程,包括翻译、出版、影像制作与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全方位、具体化、深度化的文化实践,因此,中国文化输出非一人事,而是全民族的事业,具有国家战略与文化政策重要意义。文化输出是文化精神、文化形象与文化生活的输出,而不是满足于肤浅的表面繁华与感官的惊艳猎奇。”
所以文化输出应当是一个国家的主动行为,其他答主说的我国俄语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字幕组去绕开版权自己翻译的几部电视剧不能算在俄罗斯的文化输出里。
而另一位答主说的维塔斯,虽然他在国内不算最红,但他是随着中俄互办国家年的契机被俄方主动推介过来的,所以维塔斯算是文化输出。
沙俄时期的文化发展曾经一度辉煌——用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文豪强势打入世界文坛,用巡回展览画派(列宾等)强势打入世界画坛、用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等强势打入世界乐坛……这个时间的文化繁盛到不用往外推就自己哗哗满地流的程度。
苏联时期的文化也有过强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的主动输出色彩增强了。从语言到文化产品都在社会主义阵营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那些辉煌年代的文化输出强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小例子:中亚广大民族的姓名都被改造成俄式结构了。我国鄂温克族中的使鹿鄂温克一支从勒拿河迁到兴安岭也有几百年了,居民还是叫着”玛利亚“”柳霞“”维佳“这样的名字。
苏联解体之后,文化事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说是随着社会经济一起颓了,诞生了一系列充斥暴力色情元素的模仿西方又没仿好的烂作品。曾经听一个电视制片人说过,资金、资源、人力等情况在一点点变好,但是要说”实现复兴“还早着呢——离解体前的状态还差得很远。
当代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情况分方面来讲。
影视:今年俄罗斯向中国输出了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中国也配合地播放了。
影视走出去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自己拍的片子往外推,二是与外方合拍。
第一条路叫好不叫座。比如最近几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浮士德》《利维坦》,都不是娱乐消费型影片,不但片长超过膀胱承受范围,内容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翻译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认真看一遍下来累够呛,还要陪着郁闷好几天。所以输给中国,中国能不能消化得了真是存疑。(然而消费娱乐类的影片都处在我自己可以看,但是不知道拿什么去说服别人一定要看的水平。)
第二条路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中外合拍总是会产生一些怪剌剌的不中不洋的作品。比如计划中的中印合拍大片《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虽然有王家卫、成龙等名字,但是难道不是一看片名就觉得超级捞么?反正《爱在白桦林》《爱在哈尔滨》《爱在绥芬河》《爱在伯力屯》《爱在大列吧》之类的产品我真是见了避之不及。
放几个还算可圈可点,国际露脸的导演,够清新的青年有兴趣就自己去关注吧。
Alexander Sokurov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父与子》《亚历山德拉》《浮士德》)
Nikita Mihalkov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西伯利亚理发师》《12怒汉》《毒太阳》)
Fedor Bondarchuk 小邦达尔丘克 (《人烟之岛》《斯大林格勒》)
Andrey Zvyagintsev 安德烈·萨金赛夫(《回归》《放逐》《利维坦》)
歌曲:俄罗斯现在发展的最红火的音乐形式大抵有以下几种:本土pop(上个世纪的士高曲风)、本土摇滚、本土说唱。
中国受众对俄罗斯音乐的感情却仍然停留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上,觉得不是这样的就不算俄罗斯歌曲。可是真搬来歌剧啊、原生态民歌啊、尚松啊大众又享受不了。(流行方面,中国受众喜欢温柔小清新,没人要看中气十足的六十岁大妈唱你情我爱。中国受众总体上对摇滚和说唱的热情本来就有限,更不用说语言听不懂的了。)
为什么一个在国内不算红的维塔斯会在中国红成这样呢——有综合原因。其一:当时的总体形象阳光健康,没有什么负面新闻,获得中国官方认可。其二:中后期演唱的更多还是老歌或传统艺术歌曲,抓住了对苏联有情节的中老年人。其三:海豚音的猎奇和早期神秘主义包装路线抓住年轻人群。其四,当年确实长得帅。
那年代的互联网还不是现在的互联网,即使是学俄语的师生,知道的俄罗斯年轻一代歌手几乎只有维塔斯、奥苏和圣女天团(蔡依林Love Love Love那个。)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条件不错但是不算红的女歌手Lena Knyazeva想打进中国市场,当时的宣传名号叫做“俄罗斯贵族小天后列娜”。
然而,和中国团队合作出来的作品是这样的。你们感受一下中方宣传中讲的那“冷艳的贵族气质”。
http://baidu.ku6.com/watch/8724966196722665530.html?page=videoMultiNeed
这个事情吧,就是一对没睡醒的周瑜和黄盖,一个不在打,一个没有挨——输出方没打算往好里制作,输入方也根本没打算像模像样地接收。两边都觉得花里胡哨炒作下就能挣钱。
话说只有一首神曲自己默默打入中国健身房等场所并经久不衰。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有哪些好听的小语种歌曲”类帖子里常见的《Не говори мне ничего》的幕后英雄отпетые мошенники组合吧。(组合名直译为“不可救药的骗子”,其实是电影《偷心大少Dirty, Rotten Scoundrels》的俄文译名。)
Отпетые мошенники
动漫:苏联曾经有一些风格自成一家的作品,国宝级大师彼德洛夫近年还出了一部长片,可以欣赏一下这位大师的霸气程度。
动画片-春之觉醒.Aleksandr.Petrov-高清观看
这是他们《熊出没》级别的亲民动画片《玛莎和熊》,也出了剧场版,还要去冲击国际奖项。
其他的动画片在明显模仿美式画风和叙事方式,有一些过得去的长片作品都是在俄罗斯本国历史传说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比如《弗拉基米尔大公》《勇士伊利亚》《伊凡王子和灰狼》……非俄语专业的朋友们看见这些名字难道不是在想”我为什么花时间要看?这都是些啥?“(突然觉得这点也和我国情况有点像。。。)
我国院线本来进口片配额就这么少,就算引进了,哪个影院肯冒险放这种没准会赔的东西?
文学:现在全世界文学都有这么一个趋势吧,消费文学门槛越来越没有下限,严肃文学越来越诘屈聱牙。虽然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事业还在挣扎发展着,中国人知道的除了《守夜人》《地铁》之外只剩一个佩列文了吧。
其实我觉得俄罗斯消费文学中的”女性侦探小说“翻译过来说不定能有点前景——但是出版行业已经发展得不轻松了,我一个外行就不随便添堵了。
不过有个好消息,两国上层有动作了,计划这几年里相互各翻译100部有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而,一个老教授跟我说,然并卵,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怎么看霸道总裁之外的书了~)另外,翻译质量和销售推广什么的又够我两晚上睡不着的。
莫言老师的《生死疲劳》俄文版来压下轴。
所以俄罗斯对中国文化传播主要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境:俄罗斯人自己还没完全探索明白怎么做才好;中国人在文化中也还迷茫着,反正就知道一点:俄罗斯不洋气不适合吹牛逼。
其实写传播学论文的话,中国和俄罗斯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都是急着要对抗西方的妖魔化、打破刻板印象,都经历过对自己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强烈否定,都还没想明白自身文化事业本身要怎么发展,在对外传播中也一样屡屡提着猪头摸不着庙门。
但是直观感觉上,俄罗斯发展文化事业的群众基础还是比国内好吧。。。
———倒时差睡不着时想起更关键的一点——–
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输出
俄罗斯虽然有“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等海外传播机制,但是还没有建起孔子学院、歌德学院这种成品牌成规模的机构。北京东直门那的俄罗斯文化中心的俄语班接待能力才多大?(另外个人觉得这个中心在宣传联络上力度真的不够。)
然而,学俄语又不好找工作...
所以,到底和经济发展分不开吧。
只说电视剧
B站上可以追的青年冰球队,体育教练,还有我最爱的毒舌大魔王 实习医生!!!
大魔王赛高!字幕组太伟大了,没有字幕完全看不懂没有脏话却恶毒攻心的吐槽!
来来来,这份安利送给题主了。
俄剧资源挺多,题材也很丰富,一季远远长于美剧日剧。有些很明显看得出有模仿的影子,例如实习医生就是一干实习医生成长的故事,是不是很像实习医生格蕾?(废话啦)这里美艳霸气的院长大人和唯一能让她吃瘪的毒舌霸气抖S大魔王设置,是不是有让人想起了豪斯医生?然而非常巧妙的定位在喜剧上,就走出了医务剧过于专业受众面相对狭小的局面。台词的设计也非常令人惊喜,大段大段修饰词放在美剧里也只有Sheldon能够hold住,然而和战斗种族简单粗暴的行事原则放在一起有种蜜汁反差萌…
然而目前俄罗斯流行文化没有日剧在国内人气高,我以为有几个原因:
一 资源相对较少。比起日本的动画片,漫画,日剧…或者一年四季花样繁多品种各异的美剧英剧…的确比较冷。
二 翻译人员较少。大家基本都是看字幕组的熟肉,英语翻译人才很多且不表,学习二外依然是以外贸往来量大,留学集中地的日本欧洲为主。俄语作为老一辈的二外选择,现在学习的人客观来说的确少了很多。我所在的城市(某中部省会)二外培训机构以日语法语为主,某些业务做的大的才有德语西语意语,就连淘宝上卖罗塞塔石碑学习软件的都没有俄语学习资源啊摔!
三 俄剧目前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现象级作品。实习医生好歹上过B站首页,出了B站观众就少多了。其他的作品也是。国内广电审查之下,美剧日剧突出重围的作品还是不少,正在热播的俄剧基本就死在国门外。引进的少,传播范围小。
除了英国之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在流行文化输出上都很费拉,俄罗斯算众多欧洲费拉中比较不费拉的。
法国德国俄国的流行文化产业和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产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后者的地板高于前者的天花板。后者的流行文化,是全球性的,如日本动画片和韩国电视剧可以在前者的土地上广为人知。但反过来则不行。
英国的流行文化则显然要好许多,英国自身能产生《憨豆先生》或者《哈利波特》这样进行全球投射的作品。但英国在流行文化领域依然较为昌盛,更应感激其与当下世界最强国美国共享英语文化的洪福。像《权力的游戏》这种全球热门剧,其演员几乎都是英国人,但其制作公司虽美国的公司,原著作者也是美国人,那么这部剧究竟算英剧还是美剧呢?似乎是说不清楚的。
今天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苹果手机不只在中国成功,也在全世界成功。索尼手机不只在中国失败,在全世界也是失败。智能手机品牌如此,流行文化产业其实也是如此。你在中国没有看到或者听到法德俄有什么优秀的流行文化作品,你身边几乎没有人迷恋他们的乐队或者电视剧。你潜意识地在想,会不会是距离的问题,其实不是距离的问题,而是法德俄流行文化产业水平的问题。
我很讨厌一件事,就是当我们在讨论「文化输出」时,我们明明指的就是流行文化(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的输出能力。但偏偏就有人热衷于偷换概念,把流行文化偷换成制度输出和古典文化。或者混淆时间线,我们讨论的是明明是今天,可他们就是制造出一个我们所处的时空是50年前中苏友好期的幻觉。动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动辄《喀秋莎》,让人非常无语。
今天的俄罗斯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任何流行文化输出,相信你的直觉,你的直觉没有错。
有
辛钦、柯尔莫戈洛夫、庞特里亚金、阿诺尔德、吉米多维奇、菲赫金哥尔茨、卓里奇、阿黑波夫、柯斯特利金、奥列尼克、施利亚耶夫、沙巴特……
这些人写的书在国内很畅销
俄国的文学和音乐其实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每个国家擅长的文化输出的方向不同,俄国擅长这些方向
另外俄国数学家福缅科(1945——)这个人值得一说,他是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扑学
这厮是个很割裂的人,他的两种身份在国内都很有影响力
身份一,作为数学家,他的《现代几何学:方法与应用》系列在国内很是畅销:
这个人在本专业的研究成果还是过硬的
另一方面,他还是伪史论的炮制者之一,是个典型的历史学民科
他认为除了俄罗斯之外,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都是伪造的。
他的质疑就不仅仅是古埃及、古希腊了,也包括中国,比如这厮认为长城是伪造的。
【中文字幕】【侮辱智商系列】《福缅科:历史发明家》第1集:我们为什么要发明历史?(Знаем Ли Мы Свою Историю)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中文字幕】【侮辱智商系列】这才是古代埃及的真相!(上)(《福缅科:历史发明家》第4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
此人算是伪史论的祖师爷,何新、黄河清、张捷们的不少内容就是抄的他。当然,何新、黄河清、张捷们的抄袭也是有选择性的,只抄袭质疑西方的部分,不抄质疑中国的部分。
不久之前有,现在没了。
如果题主早生一点,赶在00年代上大学,正好能赶上俄国影视剧流行。比如《守夜人》《守日人》,曾经风靡国内网络,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当时它们的对手是《黑客帝国三部曲》《阿凡达》,试问,现在的俄国影视剧做得到吗?
除了漫画式夸张的,还有《第九突击队》这种主打写实的,俄国战争片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受众不少。电视剧有《实习医生》,2010年代的,距离现在也有一定时间了。
澳门巴黎人娱乐平台
总体来说,俄剧和主打写实的战争片还比较稳定,虽然小众但还有一定存在感,衰退最大的是走纯商业路线的俄国大片。原因也很简单——漫威。
我们现在纵向回顾历史,会发现00年代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漫画式商业片的浪潮,不光是俄国和美国,法国、日本也是(当然日本一向如此),国内的代表作是《无极》,共通特征就是奇幻或者说超能世界观,漫画式夸张的镜头语言,有些尬但是非常刺激的CG特效。理论上,当然是好莱坞的CG最强,吊打全世界,但美国人还是有一点上流社会的矜持,不喜欢搞得太花哨。而俄国、法国、日本这些影视洼地的新人导演没有任何包袱,我就照漫画拍,怎么刺激怎么来。
好莱坞一看,行,都不要脸了是吧?老少爷们都让让,看哥表演。
俄罗斯娱乐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海啸般的超级英雄电影,想象力和视觉效果完全可以让《守日人》《狼族盟约》这些二线作品去吃屎。在好莱坞这套海纳百川的抄袭战略面前,一切玩个性的本土文化产品都没活路。
俄罗斯娱乐
好莱坞的资本家能从蛛丝马迹里嗅到金钱的味道,日本的《大逃杀》本来是个成人向的带有社会批判色彩的电影,然而好莱坞能整成俄罗斯娱乐《饥饿游戏》《移动迷宫》这样面向青少年的爆米花大片。各国影视比深沉比本土化或许有希望,但是比娱乐比商业化那大可不必了。